陆修静,字符德,号简寂,生于东晋末年的吴兴(今浙江湖州),出身于江南望族,系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陆凯的后裔。
陆修静自幼熟读儒家经典,广泛涉猎群书,尤其偏好道术,曾深入研读过各类道经。成年后,他喜好游历名山大川,最终抛弃家庭,入山修道。最初,他隐居在云梦山,随后迁至仙都山。为了搜集道经,他不辞辛劳,遍访名山,寻访仙道。
刘宋年间,陆修静前往京师购置药材,此时他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,宋文帝刘义隆对其道行深感钦佩,遂召他入宫,为皇室宣讲道法。王太后虔诚信奉道教,不惜放下太后尊贵,以弟子之礼敬奉陆修静。因受刘宋朝廷如此高规格礼遇,陆修静一时声名鹊起。
后逢太初之乱,陆修静离开京城,前往庐山,在庐山东南的瀑布岩下修建精庐,隐居修炼。
宋明帝刘彧即位后,有意大兴道教,遂派遣官员至庐山征召陆修静。陆修静携一弟子赴京面圣。他身着鹿巾,仙风道骨,宋明帝见之肃然起敬,恭谨求教。陆修静将道的源流及其精妙之处娓娓道来,皇帝听后心悦诚服。
展开剩余76%南北朝时期,江南地区盛行淡玄论道的风尚,刘宋首都建康城中,擅长清谈的大臣比比皆是。他们听闻名震四海的道士陆修静应皇帝之邀进京,皆欲一睹其风采。宋明帝亦欲试探陆修静的修为深浅,遂命大臣袁粲在寺院设宴,广邀名流及当时声望最高的大学者。宴会汇聚了刘宋朝学识最为渊博的一批人士,众人纷纷提出问题,试图难倒陆修静。陆修静毫不谦让,精辟阐述,逐一解答所有疑问,并旁征博引,有力反驳了各种辩难,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心悦诚服。
宋明帝亲自主持集会,请陆修静为王公大臣讲解教义,意欲将其留在皇宫,但陆修静不愿置身于充满是非纷争的皇宫之内。于是,宋明帝下令在京都郊外的天印山修建一座崇虚馆,供陆修静居住。
陆修静得到官方的高度推崇,随即大力弘扬道教,影响深远,道教因此大兴。他凭借自身地位,为道教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。
陆修静将自己平生收集的道经汇集整理,甄别真伪,并按照洞真、洞玄、洞神三个类别分别编辑。其中,洞真为元始天尊所创经典,属大乘;洞玄为太上道君所创经典,属中乘;洞神为道德天尊所创经典,属小乘。刘宋泰始七年(471年),陆修静主持编撰了《三洞经书目录》,这是最早的一部《道藏目录》,使流传于世的道经首次得到系统整理。在编撰过程中,陆修静还撰写了大量著作,尤以斋仪方面的著述最为丰富。
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,在教团中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,设立祭酒管理教民。然而,到了南北朝时期,由于年深日久,教内制度已显混乱,陆修静遂重新规范了教内制度。
陆修静高度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,他总结前代斋仪,制定了“九斋十二法”的斋醮体系,并撰写了一系列斋戒仪范的书籍。他汲取儒、释两家的思想,构建了斋戒仪范的理论基础。
陆修静改造形成的道教教团组织形式,主要流行于南方,后世称之为“南天师道”。
陆修静对庐山情有独钟,宋元徽五年(477年)正月,七十二岁的他对弟子说:“收拾行装,我将要回庐山了。”不久后,陆修静在建康的住所羽化。刘宋朝廷赐其庐山故居为“简寂观”,谥号为“简寂先生”,其弟子将他的遗蜕归葬庐山。
陆修静一生致力于弘扬茅山“上清经法”,被茅山上清宗奉为第七代宗师。北宋宣和年间,酷爱道教的宋徽宗对上清宗极为崇信,因此敕封陆修静为“丹元真人”。
陆修静在庐山修炼期间,留下了虎溪三笑的佳话。这一题材备受历代文人、画家青睐,在诗词文章和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。
庐山西麓风景如画,青山环抱,万壑松风,一泓碧水蜿蜒流过。佛教名刹、禅宗的发源地东林寺便坐落于此。佛教历史上著名的高僧、净土宗的创始人慧远和尚为躲避战乱,隐居于此修行,并创建了东林寺。慧远和尚在东林寺期间,远离尘世,从未离开庐山,也从不踏入市镇,专心致志修炼,许多访客都被拒之门外。即便是名士高道来访,慧远也从未将客人送过虎溪。
相传庐山上有一头神虎,只要慧远的脚步一踏上虎溪桥,神虎便会高声吼叫。因此,慧远在庐山时从未跨过虎溪一步。尽管慧远闭门谢客,但对于真正的高人却极为热情。同样隐居在庐山的陆修静和著名诗人陶渊明常来东林寺拜访慧远。三人相聚,谈玄论道,满座生风,平日清静的东林寺不时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。
某次,陶渊明和陆修静来访,三人高谈阔论,整整一天依然兴致盎然,直至日落西山,陆修静和陶渊明才依依不舍地告辞,慧远和尚送两人出门。他们谈兴正浓,边走边聊,不知不觉间已至虎溪,慧远和尚也未察觉,一边谈笑风生,一边竟走上了虎溪桥。这时,从山谷中传来虎啸,雄浑而苍凉,在暮色中传出很远,三人这才惊觉,不禁相视大笑,诗仙李白曾经以此为题写了一首诗:“东林送客处,月出白猿啼。笑虽庐山远,何烦过虎溪。”
发布于:江苏省建发配资,配资优秀股票配资门户,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